点击图片进入下—页
前不久NASA宣布火星之死的重大发现,指出火星与地球都是类地行星,但是火星先走一步,在没有磁场防护的情况下火星大气被太阳风完全摧毁。大气逃逸后使得火星的液态也随之消失,如果火星当时有生命存在,那么随着大气的丢失,也失去了生命力。
如今地球正在面临这个问题的威胁,来自美国国家大气与海洋局的最新消息,过去2个世纪内,地球磁场被削弱了15%,与火星磁场防护丢失不同的是,地球磁极正在翻转。
磁场翻转的过程非常漫长,而这段时间内地球磁场处于非常微弱的状态,如果磁场防护无法抵抗太阳风,那么我们就要倒霉了。
地球上的生物之所以能够在表面生存,最大的防护在于磁场将大量的带电粒子偏转。磁场翻转时,地球生命可能会暴露在没有防护的地表,全球性生物灭绝也就会开始。如果宇宙射线长驱直入,就算不是会把地表生物圈破坏,至少也会造成皮肤癌大爆发,癌症患者的数量也会急剧增加。
NASA科学家凯瑟尔博士指出,南大西洋异常区目前已经增加最大,轨道卫星掠过这里时经常出现问题,发生故障概率增加,导致各类飞行器进入这个区域时会暂时关闭。因为这里的空间带电粒子数量更多,这不是一个好兆头。
点击图片进入下—页
无独有偶,美国宇航局开普勒近日也发现了一颗被太阳风摧毁的系外行星,这颗行星被命名为kepler-438b。本来kepler-438b还有很大的希望存在生命,不过NASA最新观测发现,kepler-438b的大气已经被摧毁,和生命可以说拜拜了。
话说回来,如果哪种生命能够在强紫外、宇宙射线、X射线下存活,那一定是个不得了的事情。
kepler-438b几乎每百天就会被恒星耀斑扫一遍,开普勒望远镜首席科学家阿姆斯特朗指出,可以认为kepler-438b是地球的翻版,我们亲眼目睹了没有磁场防护的情况下,大气被完全摧毁的过程。
此前我们还认为kepler-438b是非常有潜力,现在所有人都否定了这个结论。
地球下一步将何去何从,目前仍然是个未知数,在磁场逐渐削弱的情况下,或许我们能够避免kepler-438b的覆辙。如果磁场削弱没有想象中的严重,那也会阻碍文明的发展进程。
地球将迎来新一轮大灭绝:人类居然将首先消失
科学家警告称,生态链遭到毁灭性破坏正引发最新一次物种大灭绝
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和伯克利大学研究人员参与的一项研究显示, 地球上脊椎动物灭绝率正迅急加速,目前已经达到正常水平的114倍。这一研究结果与另一所美国名校杜克大学研究人员去年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的内容几乎一致。
点击图片进入下—页
研究主笔之一杰拉尔多·切巴洛斯(Gerardo Ceballos)说:“我们正进入(地球生命)第六次大灭绝时期。”据介绍,距今最近的一次大灭绝事件发生在约6500万年前,当时统治地球表面2亿多年的恐龙和其他大量动植物可能因一次陨星撞击地球事件而灭绝。
点击图片进入下—页
生态链遭到毁灭性破坏正引发最新一次物种大灭绝
切巴洛斯还表示,如果无法避免最新一轮大灭绝,那么新的物种和生命需要数百万年时间才能重新出现在地球各地。
脊椎动物灭绝率已超正常水平100倍
点击图片进入下—页
全球94%的狐猴均已经濒危,其中20%行将灭绝
参与研究的科学家们通过化石分析,对比了地球历史上脊椎动物灭绝率。结果发现,目前地球上脊椎动物的灭绝率已经超过正常地质时间段水平的100倍,达到以往大灭绝时期的水平。
研究报告称,自从1900年起,地球上脊椎动物灭绝数量已经超过400物种;而在正常情况下,400物种灭绝一般需要一万年以上的时间。研究结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的《科学进步》(Science Advances)期刊。
研究认为,导致新一轮大灭绝的原因可能是气候变化、污染和地表植被破坏。这些原因产生的生态连锁效应最终会影响到人类和很多其他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链断裂:比如说蜜蜂传授花粉有可能在三代人时间里完全消失。
点击图片进入下—页
斯坦福大学教授保罗·厄尔里克(Paul Ehrlich)说:“世界上濒临灭绝的物种比比皆是;人类正在自戕自残支撑我们生态的基础。”自然保护国际联盟(IUCN)表示,每年都有约50种动物加入濒临灭绝的行列,约41%的现有两栖动物和25%的哺乳动物都已经成为濒危物种。
另据自然保护国际联盟举例称,狐猴就属于在未来数年内行将灭绝的物种之一。目前,全球94%的狐猴均已经属于濒危,而其中20%已经行将灭绝。
点击图片进入下—页
科学家们说,避免物种大灭绝需要人类采取紧急行动保护生态链,防止地球生态链的生物多样性遭到毁灭性损坏。
大灭绝已多次发生
所谓大灭绝或生物集群灭绝指的是在相对短暂的地质时段中,在一个以上并且较大的地理区域内,生物数量和种类急剧下降的事件。据科学家推测,自地球诞生以来,曾经出现过的生物98%均已灭绝。
点击图片进入下—页
生态连损坏和生物多样性锐减可能导致在三代人时间里蜜蜂无法继续授粉职能
造成大灭绝的原因很多,如地外星体撞击地球、火山活动、气候变化、海平面升降、大气含氧量变化等等,但目前仍未有完全定论。每次大灭绝事件,都能在相对短期内造成八成至九成以上的物种灭绝。
点击图片进入下—页
大约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陨星撞击地球可能导致包括恐龙在内的物种大灭绝
科学家推测在太古宙与元古宙应也有过大灭绝事件,但那时以菌藻为主,缺乏化石记录。在显生宙,根据化石记录,地球上曾发生过至少20次明显的生物灭绝事件,其中有5次大的集群灭绝事件,即奥陶纪末期(4.5-4.4亿年前)、泥盆纪末期(3.75-3.6亿年前)、二叠纪末期(2.51亿年前)、三叠纪末期(2亿年前)和白垩纪末期(6500万年前)的生物大绝灭。
点击图片进入下—页
科学家解释说,白垩纪-第三纪的恐龙灭绝可能受到公众关注度最高。二叠纪生物绝灭事件却是规模最大、涉及生物类群最多、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
剑齿虎生活在距今100万年前的更新世(地质年代),体形与现代虎差不多,但上犬齿比现代虎大得多,甚至比野猪的獠牙还大。但由于剑齿虎不善于快速奔跑,竞争不过那些灵活的食肉类动物,在猎物越来越少的情况下,最终走向灭绝。在美国洛杉矶市区,拉布里亚农场的沥青坑以发掘剑齿虎化石而闻名。在这里发现的剑齿虎样本保存完好,但沥青使得提取DNA非常困难,目前还没有提取出完整的DNA。一旦提取到了完整的DNA,非洲狮将成为剑齿虎理想的“代孕妈妈”。
点击图片进入下—页
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岛上,曾生活着一种狡猾却又十分“害羞”的动物,那就是塔斯马尼亚虎。其实,塔斯马尼亚虎并不能完全称之为“虎”,它长着类似狼的脑袋和像狗的身子,是现代最大的食肉有袋动物,又被称为塔斯马尼亚袋狼。最后一头塔斯马亚尼虎1936年死亡,它的组织得到了良好保护。想要复活塔斯马亚尼虎并非难事,有着“塔斯马尼亚恶魔”之称的袋獾将成为不错的“代孕妈妈”,怀孕期仅需数星期,新生的塔斯马亚尼虎可以接受牛奶哺育。
点击图片进入下—页
尼安德特人是冰河时期(从约12万年前开始到3万年前)居住在欧洲及西亚的人种,身材短小、敦实、健硕。“尼安德特”一名源自1856年在德国杜塞尔多夫附近尼安德峡谷洞穴里,第一次发现这种人类的遗骨。3万多年前,随着冰川遍布整个欧洲大陆,尼安德特人灭绝了。尼安德特人基因组草图有望在今年晚些时候发布,德国科学家表示,真正实现这一人种的复活还需要两年时间。由于相近的DNA结果,尼安德特人最理想的“代孕妈妈”就是我们现代人。
点击图片进入下—页
距今200万年前,北美大陆北部生活着俗称“美洲短脸熊”的可怕的肉食动物。它们的主要猎物为丽牛和美洲野牛,因而也被称为“噬牛熊”。在巨大的短脸熊面前,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食肉动物北极熊就“小巫见大巫”了短脸熊站立时比北极熊高1/3,重达1吨。短脸熊除了生满利齿的大嘴外,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拥有长长的四肢。它们平时散步时,背部距地面约1.5米,而当其直立时,则要超过3.4米。第四纪冰川对北美洲影响巨大,大量大型食草动物消亡,短脸熊随之数量减少。不巧的是,在这个时期其他杂食熊类“入侵”北美大陆,在食物适应方面更占优势。短脸熊不仅面临着自然界的挑战,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还难以寻找交配对象,这3种因素交织在一起,促使短脸熊消亡。目前有短脸熊样本保存于冻土之中,但为短脸熊寻找“代孕妈妈”比较困难,惟一与短脸熊基因相近的南美洲眼镜熊,体积只有短脸熊的1/10,很难承担“代孕妈妈”的工作。
点击图片进入下—页
雕齿兽是一种从化石中发现的食草哺乳动物,生活在上新世、更新世期间(约2500万年前到1万年前)的南美洲,栖息地为现在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乌拉圭到巴西一带,存活直到更新世晚期。雕齿兽堪称哺乳动物中的“铁甲武士”,成年雕齿兽身长约4米,背部距离地面达2.5米,像一部“甲壳虫”汽车那么大。它们身上的坚硬“盔甲”直径大于两米,由超过1000个1寸厚的骨板组成。雕齿兽还有一条超过1米长的管状尾巴,并有环形骨作为保护。但是目前没有保存在冻土中的雕齿兽样本,只能盼望在黑暗干燥的洞穴中能够找到保存良好的样本。因为体积问题,雕齿兽很难找到“代孕妈妈”。
点击图片进入下—页
披毛犀是一种已经绝种的犀牛。从200万年前起,披毛犀生活在欧亚大陆北部。它有一只扁平的角,可以推开雪来吃草。它有一层厚厚的毛皮以及皮下脂肪,用来在寒冷的环境下保暖。披毛犀被早期人类猎杀,可能是其灭绝的成因。就像猛犸象一样,有很多披毛犀的样本藏在冻土层,把这些组织进行清洁之后,将有大量接近纯粹的DNA,复活披毛犀绝非难事。问题是,目前有许多和披毛犀同一时代的犀牛正濒临灭绝,因此,复活披毛犀并非当务之急。
点击图片进入下—页
渡渡鸟是一种不会飞的鸟,仅产于非洲岛国毛里求斯。肥大的体型总是使它步履蹒跚,再加上一张大大的嘴巴,使它的样子显得有些丑陋。幸好岛上没有它们的天敌,它们安逸地在树林中建窝、孵蛋,繁殖后代。在毛里求斯岛定居的欧洲人和他们养的猪,很快发现这种鸟吃起来很香,所以就有很多渡渡鸟被吃掉。截至1681年,再也没有人在那个岛上发现活着的渡渡鸟了。为数不多的渡渡鸟在17世纪被带到了英国,但200多年来,没有人见过活的渡渡鸟。英国剑桥大学基因学家2002年获准解剖世界上保存最好的渡渡鸟样本,仅是渡渡鸟的一只脚。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发现更多的渡渡鸟样本。但是基因学家相信,未来一定可以找到更多渡渡鸟样本。渡渡鸟最佳的“代孕妈妈”是鸽子。
点击图片进入下—页
恐鸟是一种连狮子、老虎都会敬而远之的“凶鸟”,它的上肢和鸵鸟一样已经退化,但身躯肥大,下肢粗短,因此奔跑能力远不及鸵鸟。恐鸟生活区域(主要为现在的新西兰)人烟稀少,食物充足,并且没有天敌,只有少数土著人猎杀恐鸟为食,但土著人的原始狩猎方式没有给恐鸟群体以致命打击。直到18世纪初,仍有许多恐鸟在新西兰安逸地繁衍生息。恐鸟的绝种可能跟毛利人的波利尼西亚祖先捕猎和开垦森林有关。新西兰各地的洞穴里都保存有完好的恐鸟骨头。恐鸟的近亲是鸵鸟,但目前世界上还没有成功克隆鸟类的例子,所以想要恐鸟复活,只能尝试性地将恐鸟的基因注入鸵鸟蛋,能否成功还有待研究。
几万年前,美洲还是大地懒的乐园,它们较其住在树上的表亲树懒更引人注目,长近6米,重量可能达4吨(相当于一只非洲象的重量)。这些庞然大物经常以后腿直立行走,对其骨骼是个莫大的压力。在北美干燥的洞穴里,科学家发现了它木乃伊化的皮肤与粪便,可能精确重建它的长相与行为。一些保存良好的样本还带有毛发,所以复活它们是可行的。但是大地懒体积庞大,使寻找“代孕妈妈”成为难以完成的任务,与大地懒基因最相近的树懒体积比它小太多。